视频中心

视频中心

苏联“人设”的大崩塌:1939《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来源: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5-04-26 15:35:50    浏览:1次

  1940年4月,德军入侵挪威,挪威人奋起抵抗,虽然实力悬殊,但抵抗精神值得钦佩。

  挪共宣称:“应当结束只会给人民群众带来灾难的游击战争。即使有组织的抵抗,无论对我们或是我们的人民都是无益的。因为德国进行的战争是针对英国的,而不是针对挪威的。所以,停止抵抗是符合挪威人民利益的。”

  1940年6月底,苏军强占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罗马尼亚举国上下愤愤不平,但鉴于实力悬殊,只能忍气吞声。

  此时,罗共却在布加勒斯特组织了支持苏联“收回领土”的,直接往罗马尼亚人伤口上灌盐水。罗马尼亚政府脸上挂不住了,果断,逮捕了400多人。

  不管是“挪奸”,还是“罗奸”,这些反常的言行背后,都有一套他们自己的逻辑。

  搞清楚背后逻辑链条,你会发现,这些反常的言行其实很好理解,你还可以举一反三,反出“法奸”“英奸”“芬奸”等等。

  粗糙的历史叙事,总是有意或无意地遗漏很多关键信息,一旦深挖细节,很多事情颠覆三观。

  换句话说,挪威不抵抗德军侵略,罗马尼亚欢迎苏军强占领土,实际上都是莫斯科的旨意。

  更确切地说,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对法西斯态度的180°大转弯。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重要性,认为它只是挫败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阳谋,推迟了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给苏联赢得了22个月的备战时间。

  实际上,这个条约的签订,堪称20世纪最大的外交炸弹,也是苏联史上最大的“人设”崩塌事件。

  从此以后,苏联所推崇的国际主义成了笑话,崇高的理想和使命被现实利益所取代,主义的感召力被严重消解。

  当英法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妥协退让时,是苏联冲在了抗击法西斯的最前沿。

  1933年,日内瓦国际裁军会上,苏联率先提出对“侵略国”赋以明确定义,以限制法西斯的侵略。

  1934年,苏联加入国联,多次在国联讲坛上声讨法西斯侵略,呼吁国际社会援助被侵略国。比如,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苏联在国联旗帜鲜明地谴责了意大利的侵略行为。

  在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中,苏联为西班牙共和国军队提供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道义等全方位的支持。

  仅军事支持而言,苏联派出了数百名军事顾问和情报人员,提供了806架飞机、362辆坦克和大量弹药,还武装了4万名全球左翼志愿者,赶赴西班牙参战。

  1938年,慕尼黑危机期间,苏联一再声明:只要捷克斯洛伐克抵抗法西斯,苏联将提供军事援助。

  当然,也不可以忽视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支援和外交支持。比如,在布鲁塞尔召开讨论中日冲突的专题国际会议上,苏联支持中国,呼吁国际社会联合起来制裁日本。

  此外,苏联控制下的共产国际,于1935年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号召各国建立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以反对最危险的敌人法西斯主义。

  我们所熟悉的《八一宣言》,就是在这次大会后形成的,它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虽然它把中东路卖给了日本、并承认伪满洲国;虽然它在西班牙内战中克扣西班牙黄金储备、并恶意抬高武器价格。

  但这些都是枝节,整体上苏联是真心反法西斯的,并且始终视法西斯主义为终极敌人。

  之前,我在《再看苏芬战争: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中说,德国的主义和苏联的主义水火不容,有读者不解,问我原因,这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

  从理念上讲,法西斯主义的核心是极端民族主义与垄断资本专政,对内要消灭左翼力量,对外要侵略扩张称霸全球,而苏联是全球左翼的总后台,对内要消灭垄断资本和右翼力量,对外要输出主义在全球插遍红旗。两者从根本上对立。

  从现实上讲,德国曾多次公开宣称要向东获取生存空间,且磨刀霍霍、攻击性极强,宿敌日本又在远东搞事情,要吞并满蒙甚至出兵西伯利亚,这两个法西斯国家一西一东,对苏联构成了巨大威胁。反法西斯就是救自己。

  在此之前,苏联一直倡导集体安全政策,即联合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制止法西斯思潮蔓延以及法西斯侵略战争扩大。

  其他国家力量太弱小,英法是苏联推行集体安全政策的关键,双方也一直在谈判谋求合作。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导致集体安全成了一纸空文,它犹如一盆凉水,把苏联联合英法对付德国的热情浇了个透心凉。

  面对英法的“祸水东引”,斯大林告诫下面的人:“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冲突中去。”

  以这次会议为分水岭,苏联的态度开始转变。虽然它仍与英法谈判,但双方已彻底失去互信。

  与此同时,德国敏锐扑捉到了苏联的微妙变化,向苏联发起了和平攻势,表示德意同盟是专对于英法同盟的,德国和苏联之间没有政治外交上的利益冲突,如果苏联愿意改善德苏关系,德国随时准备参加会谈。

  协定规定:德国向苏联提供2亿帝国马克(约合5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用于苏联购买德国工业设施如机床、军舰设计图、军工技术等;苏联承诺在两年内向德国供应90万吨石油、100万吨谷物、50万吨铁矿石、30万吨铬矿石、24万吨锰矿石、10万吨棉花。

  8月23日下午,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抵达莫斯科,与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会谈,经过短短半天的讨价还价,当晚双方就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也说明,苏德的做事风格更一致,利益契合度也更高——这么重大的决策,一个人就能拍板;经济上,双方存在巨大的互补性。

  此外,势力范围划分上,德国没有道义顾虑,芬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罗马尼亚,说瓜分就瓜分了,更大气,更慷慨,更符合苏联胃口。

  相反,英法虽然对德绥靖,但绝对不敢干这种事。后来德国入侵波兰时,英法对德宣战,苏联进攻芬兰时,英法援助芬兰抵抗,就能说明问题——软弱但坚守底线。

  正如斯大林抱所怨道的:“我们倾向于同所谓的民主国家签署协议,因此,咱们进行了谈判,但是,英国人和法国人想利用我们做雇工却不支付工钱。”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苏联对德国法西斯的态度来了个180°的大转弯。

  多年来,苏联一直高举反法西斯的大旗,斯大林多次痛骂“法西斯野兽”,号召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团结起来制止德国侵略,然而这一次苏联居然与德国法西斯握手言和了。

  当然,苏联大可以为自己辩护,说苏联只不过做了一年前英国和法国在慕尼黑所作的同样的事情:以牺牲小国为代价,获得和平和整军经武以备对付德国的时间。

  但是不要忘了,慕尼黑协定的前面,有个修饰词——“臭名昭著”,如果类比慕尼黑协定,是否意味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臭名昭著?

  在苏联的话语体系里,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是反动的、腐朽的、没落的,一贯干坏事。苏联则相反,它是进步的、新生的、充满朝气的,它是全球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者,是照耀人类未来的灯塔。

  那就好比,坏人可以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但好人却不行,一旦你这么做了,你和坏人还有啥不一样的区别?你还有什么资格指责坏人?

  同理,想要维持“进步”和“灯塔”的“人设”,想要维持对全球左翼力量的号召力,苏联必须背负道义责任,扛起反法西斯主义的大旗。

  对苏联而言,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既为双方六年来相互攻击和侮辱划上了句号,也为对德关系翻开了新篇章。

  很快,《真理报》停止了对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的谴责,反德电影在各大影院下线,反德书籍也遭到下架。

  1939年10月底,莫洛托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说:最近几个月,侵略和反侵略的含义变了,德国正处于渴望结束战争、实现和平的国家地位,而昨天还在鼓吹反对侵略的英法,则主张继续战争,反对缔结和约·······因此,打着为民主而斗争的幌子去进行消灭希特勒主义的战争,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是犯罪。

  意思就是,德国渴望和平,英法却要继续战争,不是德国侵略英法,而是英法侵略德国。

  他还说:苏联“同德国的关系根本上改善了,现在两国正沿着加强友好关系、扩大实际合作以及从政治上支持德国争取和平的努力的路线

  弯转得太陡容易闪了腰——之前口口声声要反对法西斯,现在却说德国热爱和平,不要反法西斯,怎么给下面的人尤其是各支部解释?

  9月7日,共产国际的季米特洛夫,带着疑问和困惑,面见了斯大林,他的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且只有导师一人才能解答。

  导师告诉他:当前战争的性质并非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而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分别以德国和英法为首的两个交战的资本主义国家集团,对战争负有同样的罪责,怀有同样的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因此,必须改变共产国际七大以来的政治策略,无论对交战中的哪个集团都不能支持,只能反对。

  一言以蔽之,各支部不要再提反法西斯了,要“把群众多年来积蓄起来的反法西斯的憎恨,引向反对资产阶级专政日益加强的压迫”。

  面对新形势,雷蒙·古约回到巴黎,向法共传达了季米特洛夫的最新指示:希特勒已放弃反苏念头,法共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德国,而是反对法国政府的战争政策。

  法国政府随即以通敌罪,下令解散法共及其外围组织,法共成员纷纷,拥有30万党员的法共,很快失去了3/4的党员。

  与此同时,大卫·斯普林霍尔也向英共传达了季米特洛夫的最新指示,英共领袖哈里·波利特表示没办法理解这个狗屁指示,拒绝接受。

  这么一搞,英共也陷入了混乱,纷纷,近2万党员的英共失去了1/3的党员。

  2个多月后,苏芬战争爆发,芬共领袖奥托·库西宁痛斥芬兰政府,声明欢迎苏军援助芬兰人民反对本国政府的斗争。

  结果,芬共成了芬兰人人唾弃的对象,尽管有苏联强力扶持,但芬共成立的政府因没有一点群众基础而夭折。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仅改善了苏德关系,也达成了秘密瓜分协定,根据秘密协定,苏联先是趁火打劫占领了波兰东部,随后发动苏芬战争拿到了想要的领土,紧接着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最后强占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完成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这种赤裸裸的分赃行为,从理论上讲违背了列宁在苏联建国初期制订的对外政策原则——1917年苏俄《和平法令》规定:凡是把一个弱小民族合并入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正真获得自愿的表示,均是兼并或侵占另一国领土的行为。

  这也表明,苏联已经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彻底蜕变成了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最后两个问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更有利吗?有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

  斯大林在随后的广播演讲中,坚持认为之前签订这个条约没错,他说:“我们保证我国获得了一年半的和平,使我国有可能准备好自己的力量,在法西斯德国胆敢冒险违反条约进攻我国的情况下予以反击。这肯定是我们有所得,而法西斯德国有所失。”

  当然不会,没有证据说明这一设想,而且希特勒最害怕两线作战,在没有搞定英法之前,他是不会对苏联动手的。

  签了这个条约之后,希特勒才消除了两线作战的威胁,放心大胆进攻英法,等到法国倒下,英国重伤后,希特勒才回过头来对付苏联,此时,没有了英法的援助,苏联只能独自面对德国,要不是后来美国输血,后果难以预料。

  1939年,苏联主要战略物资年产量相当于德国的70%-80%,苏德战争爆发前,除石油外,苏联主要战略物资产量都只相当于德国的一半。

  德国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疯狂吸取战争资源,在原料储量上,它的煤炭增加了1倍,铁矿石增加了6.7倍,铜矿增加了2.2倍,谷物增加了3倍,石油增加了19倍。

  此外,德国军队从1940年的375万人扩充到723万人,坦克由3200辆增加到5640辆,飞机由4405架增加到1万架,远超苏联这18个月的备战成绩。

  当时,不管是英法,还是德国,都有求于苏联,苏联在和两方的谈判中,都处于主动地位。

  而且,英法对很多欧洲小国都有安全承诺,德国吞并这些小国,肯定会与英法发生越来越激烈的对抗。

  所以,虽然英法再搞绥靖政策、搞祸水东引,但它俩是不可能和德国搞在一起的。

  但斯大林却坚持认为,英法资产阶级和德国资产阶级,都是资产阶级,从阶级斗争角度看,资产阶级国家更容易搞在一起,对付无产阶级的苏联。

  当理想主义的光芒撞上现实政治的冰墙,苏联扔掉了反法西斯主义的旗帜,选择与魔鬼握手。

  当法西斯调转炮口时,历史以2000万苏联人的鲜血开出罚单——与黑暗妥协者,终将被更大的黑暗吞噬。

  这道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血色契约,至今仍在叩问人类:当生存与道义必须抉择,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为灵魂的重量支付代价?

  邹市明儿子打生长针5个月长高4.1cm,专家:他的靶身高可能172cm

  为了700万中国游客,日本最大餐饮平台Tabelog“搬进”微信小程序

  华子29+8+8森林狼掀翻湖人2-1勒布朗38+10东契奇带病17+7+8

  瓦格纳32+7+8魔术险胜凯尔特人1-2,班凯罗29+6塔图姆36+9

  字母哥37+12+6雄鹿大胜步行者1-2,奇兵特伦特37分利拉德7+5

  财政部部长:中国将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推动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